NEWS最新消息

2024/11/07 妥協從眾?或是堅守底線?|四個少年人的立志

妥協從眾?或是堅守底線?|四個少年人的立志
(但以理書1:8-21)
介紹:
親愛的兄弟姊妹,平安! 上週日我們開始但以理的系列講道。被流放到巴比倫後,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接受改名並接受外國教育課程。有些兄姊對於第一講的信息做出回應,認為有助於他們現在面對的挑戰。今天的故事重點會放在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所說的「不。」
 
立志避免玷污 (v.8):
「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 (v.8a)。」但以理決心劃清界限,不讓自己妥協。為什麼這些食物和酒會讓他們污穢?一種解釋是,根據猶太利未食物律法,君王的食物是不潔淨的(利20:25-26; 申12:23-26),很可能之前曾被獻給偶像。利未記的食物律法象徵以色列與其他國家不同之處。因此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決定保留猶太人身份和信仰的象徵性標誌。象徵性的行動具有強大的含義;在海灘向某人潑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如果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向人潑水嬉戲,那麼這樣的動作就有很大不同的意義。有時基督教信仰需要這種象徵性的表達。在某件事上採取立場、在某處劃定界限成為見證,如同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保留他們猶太飲食的獨特性。
 
對盟約忠誠:
一些舊約聖經學者指出,巴比倫的所有食物都是不潔淨,因為巴比倫是不潔淨的異國他鄉。而食物象徵著對王的「盟約忠誠。」請注意,經文一再強調是王的膳和王所喝的酒 (v.5, 8, 13, 15, 16) ,這是王賞賜這些菁英年輕人的特權。如果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在教育和培訓方面取得成功,那麼功勞將歸誰呢?答案是尼布甲尼撒的政策。
古時候在某人的餐桌上分享食物是加入盟約關係的一種方式。在王的餐桌上吃飯可被視為宣告完全依賴效忠於王。也許正是這種暗示─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拒絕完全效忠王的誓言。這四位年輕的猶太人已決定他們將服務尼布甲尼撒和他的國家,他們接受政府為該角色進行培訓所需的所有調整。但他們不會向尼布甲尼撒或他的國家做出只能對上帝做出最終的委身,因?他們盟約忠誠的對象單單只有上帝。
 
聲明個人身分:
對但以理來說,蔬菜和水的飲食是維持對上帝忠誠的一種方式。對埃及的約瑟,抵抗主人妻子的誘惑是他身分的「聲明」。尼布甲尼撒王在這方面的提議是危險的,因為它帶來的後果是讓一個人了失去他原有的真實身份。約翰加爾文認為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受到這些誘惑,如果接受會導致他們失去猶太人的身份。但以理立志拒絕這些皇室特權的誘惑,抵抗王的美食和酒的誘惑是但以理「聲明」自己是誰。問題不是人們是否喜歡素食、水或其他任何東西,而是良心和身份的問題。但以理個人立志拒絕一項特權;他決心抵制這種特權,認為這種特權會腐化自己 (v.8)。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將在上帝的領導下為國家服務,但他們不會服務國家如同服侍上帝。出於對以色列上帝的聖約忠誠,他們拒絕接受王的食物。親愛的兄姊,我們需要留意我們的忠誠、委身和信念,保守我們對基督作為救主最後的忠誠。你我可以問自己:我是否對一項具有重大價值但並非基督徒唯一優先的事業過於熱心?是否在支持某個公眾人物或組織時變得不加批判?發現自己處於防禦狀態並為公開的錯誤或不當行為辯解?我是否允許自己的思想「效法這世界」而不是「變化更新」而成為基督的思想?
 
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 (v.9-16):
請注意,這四位年輕人他們沒有公開宣布禁食,也沒有遊行抗議。「上帝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 (v.9)。」從外面看巴比倫王是統治者,事實上這是上帝為祂的子民安排的。起初,太監長拒絕但以理的請求。他回答「我懼怕我主我王,他已經派定你們的飲食;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 聽了之後,但以理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另一種方法回應。他對指定管理他們的監護人說「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吃,白水喝,然後看看我們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僕人吧。」於是太監長同意測試十天。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健康。 於是監護人撤去派他們用的精選膳食和酒,只給他們素菜吃;這四個人三年堅持吃蔬菜以榮耀上帝。
 
合作不是妥協:
但以理知道如何使用適當的言語行動達到預期的結果。四個年輕人可以自由享用王桌上的食物,他們選擇克制自己的慾望,保持猶太信仰的特質。「立志」意味著但以理在這件事上絕不妥協 (v.8)。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把握機會接受訓練,他們的態度是合作不是妥協。儘管他們做出一些讓步並採用新名字,卻仍然保持自己的特色。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劃清界限表明立場,以便能夠以純潔的心侍奉上帝。若是但以理在這些規定上妥協,他很可能會再次屈服,讓自己被周圍的腐敗習俗污染,不再成為上帝所使用的器皿。這四個年輕人的決定需要勇氣,也需要上帝聖靈的引導。表面上他們完全融入當地的生活和文化;但在他們心裡,卻堅持自己不屬於巴比倫,而是屬於以色列人民。
 
上帝祝福但以理 (v.17-21)
在這個故事裡上帝三次介入。 首先是「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上帝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v.2)。」然後是「上帝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 (v.9)。」 第三次是「這四個少年人,上帝在各樣文字學問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 (v.17)。」 王預定帶進少年人的日期滿了,太監長就把他們帶到王面前。王與他們談論,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所以留他們在王面前侍立。王考問他們一切事,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全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 雖然只有水和蔬菜,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身體強壯,不是因為巴比倫的飲食,而是上帝的恩典。因為他們這樣做,上帝才能夠塑造祂的見證人,將祂的代表安置在巴比倫王宮。
最後一句是「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但以理的事奉從西元前 605 年持續到西元前539 年,比外國君王的時間還要長。即使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大衛王國瓦解,那些順服上帝、仰望上帝的人也沒有遭受滅亡。這個信息鼓勵遠離家鄉的人,即使在流亡中也能在不妥協信仰的情況順利成功。
 
上帝掌權:
整個故事似乎主要集中在人物身上。然而從第2節我們發現這本書不是關於但以理,主要是關於上帝是誰以及上帝的救贖。尼布甲尼撒王透過征服猶太人表明他是一位偉大的王。他讓猶太人經歷考驗和烈火,使他們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尼布甲尼撒是上帝的僕人,他自己卻不知道。像尼布甲尼撒這樣的暴君,在不知不覺中用出人意外的方式侍奉上帝,有著更深、更奧秘的目的。以色列人被擄是上帝的審判。但以理名字的原意是「上帝是我的審判者。」然而,上帝並沒有完全拋棄祂的子民。上帝與忠心的流亡者同在,引導他們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取得成功,上帝仍然統治萬國。
但以理的故事就像打開救贖歷史中重要事件的一扇窗口。這些故事不僅是個人的故事;他們是上帝子民故事的一部分。從但以理的故事,我們發現自己活在上帝的故事裡面 ,上帝仍然在巴比倫王的統治下掌權,實現他的計劃。當我們遇到強權或逆境不要灰心,更重要的是求主開啟我們的眼睛,找到告白我們信仰的方法。
 
界線:
在但以理的時代,上帝的子民被視為一個族群和國家。今天上帝的子民是教會和基督徒。但以理的故事鼓勵我們不要被動順應周遭的文化,而是活在拒絕妥協的呼召。我們需要問自己,上帝希望信徒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文化中堅持信仰。但以理在太監長面前溫和禮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他選擇正確的時間和地點,用有智慧的話語說服別人,堅持默默保持信仰的特性。
但以理經歷多次文化同化,但也知道如何劃清界線。美國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礎,如今是一個多元化、多宗教的資本主義社會。今天的美國更像是但以理時代的巴比倫或耶穌時代的羅馬。提倡多元化和自由的環境,人們很容易受到最新時尚和潮流的影響。如果不小心就會妥協並背離聖經的教導。基督徒一方面必須接受周遭的環境;另一方面要遵守上帝的命令。我們確實需要從上帝來的智慧和勇氣。
當我們一看就知道是錯誤污穢,就需要馬上閃避,避免它的誘惑。電腦手機出現 「今晚你寂寞嗎Are you lonely tonight 」的圖,就要馬上 delete 刪除或是 block阻止 ,作出「No」拒絕的宣告。 當好朋友拿美麗的糖果,對你說這是最新最流行、最棒大痳所做的糖,要馬上拒絕,千萬不要好奇拿一顆回家嚐嚐。遇到誘惑不馬上遠離,往往在下一瞬間就淪陷。
親愛的兄姊,當週圍的情況逼基督徒改變,我們首先就清楚界線劃在哪裡,才能站穩立場。主耶穌呼召門徒「不屬世界,受差到世上(約17:16-18)」,也「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太10:16)。」 從但以理和和他的朋友,我們學習如何對上帝保持忠心,並在周圍不敬虔的世界上有洞察力行事明智。今天實踐信仰時,我們需要對那些不同意我們的人表現出聰明和溫柔。求主賜我們勇氣選擇上帝的真理,不被時代潮流所左右,因為委身比自我放縱好。最後甚至連這世界的統治者如尼布甲尼撒王,會發覺上帝的道路好。
 
結論:
上帝讓忠心的流亡者繁榮昌盛。上帝的主權超越人類歷史上強大的統治者。但以理的故事顯示上帝掌管一切。即使一切都違背祂的旨意,上帝仍繼續實現祂美好的計劃。上帝允許在巴比倫發生的事對祂的子民有益處,也符合祂的計劃。當巴比倫的官員們吃喝時,上帝正在動工;當四個年輕人下定決心並堅定信仰時,上帝正在動工;當你選擇倚靠主時,上帝正在動工。在人所做的一切背後,上帝正在進行奇妙的事。阿們。

聖路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Quail Ridge Lodge的一日靈修會

青少年熱烈參與敬拜讚美

(聖路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吳炳賢牧師10/27/24 講道稿)

兄姐們合力完成同奔天路遊戲

在聆聽牧師講道外,休閒時在戶外進行拔河比賽。